錄影帶的進化

錄影帶的進化

■ BETA
BETA是Betamax的簡稱,目前市面上已經很難看到BETA型的錄放影機了,為什麼呢?因為由日本新力公司所主導的BETA VCR已經在商場上輸給了由日本JVC公司所發展的VHS系統。其實在性能規格上BETA一點也不遜於VHS,而且BETA的錄影帶體積也要比VHS小上一些,反而更利於一般家庭收藏,記得第四台尚未普及的年代,租錄影帶大帶(VHS)一捲還要比小帶(BETA)貴上十元二十元,那個年代在買錄放影機時多少會考慮要買大帶還是小帶,對於一般家庭而言,其實小帶還比較經濟實惠,縱然在台灣及日本市場上BETA還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優勢平衡,曾幾何時,BETA錄放影機竟然銷聲匿跡了。BETA系統之所以全面潰敗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在於BETA系統的錄影時間只有VHS的一半,還有就是媒體宣傳策略的失敗,事實上BETA系統包括了βⅠ、βⅡ、βⅢ三種錄影模式,發展到βⅡ的時候其實錄影時間已經可以和VHS分亭抗衡,但是在全世界錄放影機最大的美國市場,BETA一開始就敗下陣來,因為VHS可以讓老美直接錄下一場完整的棒球比賽或是美式足球,縱然βⅡ、βⅢ推出之後在錄影時間的表現上已經可以和VHS平起平坐,但已經是強弩之末。
話雖如此,BETA系統在VCR的發展史上依然佔有著很重要的地位,譬如說Hi-Band高畫質、Hi-Fi錄放影機、邊看邊找等現代錄放影機的標準功能當初都是BETA系統的新技術。
日本新力公司於1988年宣佈生產VHS錄放影機,開始逐漸減產BETA錄放影機,Sony大舉介入VHS市場不是等於向JVC、松下公司豎起白旗了嗎?沒錯,正是如此。也因為新力公司的即時轉變才讓它到1997年的今天仍然是錄放影機的生產大廠,但好面子是人之常情,目前雖然在市場上已經看不到BETA錄放影機,但新力公司每隔一、兩年還是會為碩果僅存的BETA擁護者推出新的機型,如果您收藏有數量可觀的BETA錄影帶,而且這些帶子還可以使用的話,不妨考慮買一部最新型的BETA錄放影機,它的功能及性能絲毫不會輸給目前最新的VHS錄放影機,在某些方面可能還贏過VHS呢!

■ VHS
如果我們把時序回復到70年代,也就是VCR剛剛萌芽的階段,那時候的市場上存在著好多種的VCR規格,經過大約四、五年的廝殺,只有BETA和VHS系統存活下來,再經過大約十年左右的拼鬥,VHS壓倒性的擊敗了BETA這個強勁的對手,成為了VCR市場的霸主。雖然目前在VHS市場上最賺錢的可能是新力以及松下兩大公司,但您大概想像不到VHS系統並不是由松下公司所發展出來的,而是日本Victor公司的成果。Victor公司雖然不像新力、松下公司那麼會做生意,但是其在影像技術研發所花下的心思,確是值得大家所敬佩的。
VHS的全名是Video Home System,它和BETA在許多方面的規格及性能是相同或是差不多的,譬如說它們都是採用1/2英吋的磁帶、解像度也都是240條掃瞄線(第一代的BETA以及VHS)、影像訊號的訊噪比也都是42dB,早期的VHS錄放影機採用的是「M型上帶」的方式、BETA則是「U型上帶」,採用「U型上帶」在回帶時會造成磁頭的磨損,但它卻擁有反應快速的先天優勢。不知道朋友們還有沒有印象,早年買小帶的錄放影機時一定要另外買一部迴帶機,以避免磨損磁頭,而大帶的錄放影機則無此困擾,新一代的VHS錄放影機早已經更改為和BETA系統相同的「U型上帶」,因為它可以大幅降低從按下PLAY鍵到畫面播放出來的等待時間,唯一的差別是新的「U型上帶」技術早已經將磁頭磨損的毛病給解決的一乾二淨。
當初VHS在廣告行銷上即針對BETA錄放影機「U型上帶」的磨損問題以及只有兩小時錄影時間大作文章,其中又以松下公司的攻勢尤盛,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

■ S-VHS
隨著錄放影機的逐漸普及,一般人對於錄放影機的畫質表現也就要求的愈趨嚴格,為了因應此一市場需求,BETA以及VHS兩大系統各自推出了Hi-Band以及HQ的技術,都可以在原有的系統上達到增進畫質的目的。但由於受限於BETA以及VHS先天的限制,無論BETA或是VHS系統,Hi-Band還是HQ,其解析度還是徘徊在240到300條掃瞄線的領域。
1987年的四月,日本Victor公司發表了振奮人心的消息,那就是全新的S-VHS錄放影機即將問世,S-VHS以接近400條掃瞄線的高解析力傲視所有的家用VCR系統,最重要的是S-VHS錄放影機依然可以播放及錄製原有的VHS節目,不致造成消費者的使用困擾。S-VHS問市至今,早已在市場上確定了其穩定的腳步,殊不知S-VHS的問市在VHS與BETA的戰爭中是第一次領先BETA的,然而Victor漂亮的一擊不僅斷送了ED-BETA的生計,也讓BETA的忠心支持者痛哭無淚。
談到這裡,大家要先釐清一個觀念,S-VHS的S代表的是Super,而一般高級錄放影機、碟影機的標準影像輸出規格通常擁有一組或多組的S端子,S端子的S代表的是Seperated(分離傳送)。為什麼大家常常會把這兩個S給搞混呢?主要的原因是S-VHS錄放影機百分之九十九都會擁有S端子,而一般VHS錄放影機通常都沒有S端子,S端子有什麼好處及優勢呢?當然有的。一個彩色影像畫面是由亮度訊號以及色度訊號構成的,每部電視機或是投影機最後要重播影像畫面時,一定要取得分離的亮度訊號以及色度訊號,當然一般的電視機或是投影機內一定會擁有一組能將亮度以及色度訊號分離的電路(就是Y/C分離電路),不過我們並不能保證電視機或是投影機內的Y/C分離設計的很完美,比較保險的做法就是在錄放影機或是碟影機內另外設計一個效果比較好的Y/C分離電路。較講究的Y/C分離電路通成都是利用電腦記憶體將畫面給記憶下來,比較前後兩個畫面彼此的差異之後,再將亮度訊號以及色度訊號給分離出來,既然S-VHS錄放影機已經運用了電腦記憶體在操作以及編輯功能之上,此時再添增一組優異的Y/C分離電路根本花不了多少成本,所以許多朋友常常把S-VHS的S和S端子的S搞混,其實不僅是一般消費者有這樣的困擾,就連許多國外知名廠商(非日本)都會搞錯,在此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如果您家中的錄放影機是S-VHS的機型,建議您買一捲S-VHS錄影帶來試錄看看S-VHS四百條掃描線的非凡威力,有一點要請朋友們特別注意,那就是S-VHS錄影帶依然可以拿到一般VHS錄影機上錄影及放影,但如果S-VHS錄影帶上已經錄上了S-VHS節目之後,此時如果再拿到一般的VHS錄放影機上播放,您將發現電視上呈現著雪花般的畫面,也就是說用S-VHS錄下的節目無法拿到一般VHS錄放影機上來播放,如果您平時根本很少拿錄放影機來錄影,S-VHS絕大部分的優異功能都派不上用場了。

■ ED-BETA
前面曾經提到,Victor在1987年四月發表了S-VHS,Sony公司則在兩個月之後發表了它們的新一代高畫質錄放影機系統,它的名字就叫做ED-BETA。顧名思義,ED-BETA也和S-VHS一樣,可以完全相容原有的BETA系統,ED-BETA不僅一舉突破了S-VHS所能達到的400條掃瞄線,更將家用類比錄放影機的性能推到了500條掃瞄線的領域。ED-BETA的ED乃Extended Definition之意,其所「ED」的性能算得上是劃時代的突破,ED-BETA也和S-VHS一樣,需要使用ED-BETA專用的錄影帶。ED-BETA錄影帶的外觀和BETA錄影帶幾乎完全相同,只有唯二的兩個差異,一是ED-BETA錄影帶在兩個輪軸之間多了一個ED-BETA識別孔讓ED-BETA錄放影機來判別錄影帶是一般BETA錄影帶還是ED-BETA錄影帶;另一則是防止消磁的識別孔改變為活動式。
孰料,ED-BETA的遭遇和BETA蠻類似的,那就是截至目前為止除了Sony之外,竟然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有生產ED-BETA錄放影機,我想除了真正對畫質斤斤計較的Pro及玩家之外,ED-BETA不能播放標準VHS錄影帶還是ED-BETA無法打開市場的主要原因,如果您想買一部真正有實力、夠水準的類比錄放影機,ED-BETA依然是截至目前為止最佳的選擇,就連頂級的S-VHS錄放影機都還不是ED-BETA的對手。

■ VHS-C
現代人的家庭除了要擁有錄放影機、碟影機之外,可以自己拍攝畫面的攝錄機也逐漸流行起來,攝錄機要想進入一般的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得適度的把機器的體積縮小,想想看電視台記者拍外景時所扛的攝影機,如果家用攝影機也變的那麼大,一般人怎麼可能接受呢?
現代人都把家用攝錄機通稱為V8,其實這個稱呼有點語病,因為V8(Video-8)是日本新力公司所制定的一種小型攝錄機系統規格,而家用攝錄機事實上也包含了許多種不同的規格。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把攝錄機拍下來的帶子在家裡直接用錄放影機來播放,那該是件多方便的事情,但如果做一部BETA或是VHS攝錄機的話,光是錄影帶的體積就很大了,怎麼可能適度的把攝錄機的體積縮小呢?有鑑於此,VHS-C這種折衷的規格也就應運而生。
其實VHS-C的規格和VHS幾乎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就是VHS-C採用的錄影帶是體積較小的錄影帶,VHS-C雖然採用體積較小的VHS錄影帶,但是VHS-C可以透過一個轉換盒將VHS-C錄影帶拿到一般的VHS錄放影機上來播放,這也是VHS-C能在家用攝錄機市場上與新力公司的Video-8競爭的最大本錢,正因為VHS-C除了帶子比較小之外根本和VHS完全相容,無論是播放、編輯都較Video-8擁有較多的優勢,因此除了BETA與VHS的競爭之外,攝錄機市場正也在進行著VHS-C與V8的戰爭,還好這回主導V8系統的新力公司不再像BETA、ED-BETA一般吃鱉了,在市場上也可以和VHS-C平起平坐。

■ S-VHS-C
既然VHS可以推出VHS-C,S-VHS也可以推出錄影帶體積較小的S-VHS-C吧!沒錯,S-VHS-C就是S-VHS的縮小版。
S-VHS由於擁有將近四百條掃描線的優異解析力,如果您對攝錄機的錄像品質要求較高的話,S-VHS-C自然是您的不二選擇,尤其高級的S-VHS錄放影機都擁有相當強大的編輯功能,此時如果攝錄機也採用S-VHS-C,不僅可以獲得解析力較佳的畫質,更可以將拍好的S-VHS-C錄影帶利用轉接盒在S-VHS錄放影機上進行編輯剪接,可以獲得接近專業電視台水準的自製節目。

■ V-8
1984年8月,由全世界將近182個相關廠商所組成的8mm視訊系統聯合會經過兩年的研討之後,終於制定出一種攝錄機的國機標準,也就是目前大家所通稱的V-8系統,由於其小巧的體積以及方便的操作功能,逐漸成為大家眾所注目的焦點,而V-8也幾乎成為了攝錄機的代名詞,與同期的VHS或是BETA攝錄機相較之下,Video-8的輕薄短小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直到VHS-C問世之後,V-8獨占鰲頭的局面才開始轉變為分亭抗衡。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如果您對攝錄機的要求比較嚴格,無論V-8也罷!VHS-C也罷!其270~300條掃描線的解析力早已不能符合現代電視機動輒四、五百條掃描線的解析度,不過對於一般家庭以及非Pro及玩家而言,無論V-8還是VHS-C都是相當合適的選擇,V-8雖然在技術規格上略輸給VHS-C(V-8約在270條左右),在使用上又沒有VHS-C可在VHS錄放影機播放的優勢,但是V-8的問世曾經造成全球性的轟動,將近十四年的生命週期依然能歷久不衰在AV產業中真算得上是一個異數,雖然在目前的攝錄機市場當中,V-8的性能可能算是敬陪末座,但絲毫不減它在市場上的魅力。
對了,Sony公司為了滿足鍾情於V-8的愛用者常常苦惱在進行對錄、轉錄、編輯時不方便的困擾,Sony有推出家用桌上標準型的V-8(也有Hi-8)錄放影機,它的售價和VHS(S-VHS)錄放影機差不多,即使在台灣也可以買到V-8錄放影機,這樣一來,拍好的V-8錄影帶可以直接在V-8錄放影機中播放,也可以利用V-8錄放影機來錄一般的電視節目,不像VHS-C還有轉換器的麻煩,Sony公司這個動作還蠻貼心的。

■ Hi-8
VHS-C推出不久,腦筋動得快的日本廠商順勢推了更高水準的S-VHS-C攝錄機,在規格上更遠遠的勝過了由Sony公司所主導的V-8,因此在1988年左右,日本Sony、Hitachi、Matsushita等公司便開始致力於改良原有V-8規格,1998年三月,終於公佈了Hi-Band V-8這個位攝錄機所開發的全新規格。
由於消費者對攝錄機的畫質越來越要求,再加上S-VHS-C的問世造成了V-8廠商的震撼,Hi-Band V-8便以超越S-VHS-C為其主要的目標,Hi-Band V-8以其大約430條掃描線的解析度又再度的震撼了全球的攝錄機市場。
Hi-Band V-8簡稱為Hi-8,與V-8相比之下,其視頻訊號的頻寬由原來的3.4MHz一舉拓展到5.4MHz,最大的關鍵除了磁頭技術的提昇之外,主要還是在於Hi-8採用的磁帶是金屬蒸發磁帶ME。Hi-8的錄影帶可以分為傳統金屬帶的改良型MP以及ME,使用MP錄影帶可以得到大約400條掃描線左右的解析力,使用ME錄影帶時更可以將掃描線提升到430條的境界,環顧目前所有的類比式攝錄機,Hi-8依然是截至目前為止效果最好的系統,縱然它也和V-8一樣不像VHS-C、S-VHS-C系統能和家中的VHS、S-VHS錄放影機相容,但就如同全世界的消費者認同V-8一般,Hi-8的問世很快的攻佔了Pro級攝錄機玩家的芳心,成為高級攝錄機的惟二選擇。

■ DV
DV的全名是Digital Video,它和傳統錄放影機最大的差別在於它採用的是純數位的紀錄方式用來記錄影像及聲音畫面,DV雖然算不上是第一種數位錄放影機的規格,但它卻是第一個成功的引入家用市場的商品。
DV是在1995年一月於美國CES消費電子展中正式亮相的,初期的DV是以攝錄機市場為其主要訴求,與傳統的Hi-8或是S-VHS-C相較之下,由於DV採用的是全數位化的規格,它一舉將家用攝錄機的規格提升到500調掃描線的境界,訊號雜音比也達到目前頂級碟影機的54dB。DV錄影帶分為標準型以及迷你型兩種,迷你型的DV錄影帶體積只有6.6×4.8公分,比Hi-8還要小,但是它卻可以錄下一個小時的高品質影像及聲音。
標準型的DV錄影帶稍大一些,它的體積是12.5×7.8公分,但是它可以錄下大約四個半小時的節目。採用數位化最大的優勢除了具有體積小、容易保存的優勢之外,更可以應用日趨成熟的數位壓縮技術有效的將影像及聲音資料適當壓縮,重播時再利用解壓縮電路將影像及聲音畫面還原,DV所用的數位壓縮/解壓縮技術和DVD相當類似,都屬於MPEG 2的規範。唯一不同的是DV的聲音規格不再使用DVD標準的Dolby Digital(AC-3),而採用了16位元、48KHz取樣頻率的規格,除了16位元、48KHz取樣之外,DV還提供一種效果較差的12位元錄音方式,但是它卻可以分兩次或一次錄下四個聲道的聲音訊號,玩家們在使用DV時可以先利用12位元的模式錄下兩聲道,回家之後再配上旁白及音效於另外兩個聲道,在使用便利度上確實遠遠勝過了傳統的Hi-8及S-VHS-C。
除了DV攝錄機之外,桌上型的DV未來將是日本各大廠商打算用來取代傳統S-VHS的秘密武器,如果說您拍下來的高畫質DV錄影帶可以直接拿回家裡放在DV錄放影機播放,更能擴充DV攝錄機的市場。所以說DV的問世雖然才大約兩年左右,但是在市場上的反應還蠻不錯的,有心添購攝錄機的玩家不妨直接選擇未來趨勢的DV,因為以它的定價而言,已經和頂級的Hi-8、S-VHS-C差不了多少,何妨選擇更先進、體積更小更便利的DV呢!

■ D-VHS
為了延續VHS的市場以及因應數位化的影音時代,以Victor、Philips、Matsushita、Hitachi為主的幾家公司正積極的推廣一種名為D-VHS的數位錄影機,或許前面提到的DV是由Sony公司所主導的,為了不讓Sony的DV在市場上獨大,D-VHS的計劃進行的可算是相當迅速。D-VHS其實在1995年就已經在日本電子展的會場亮相了,不過當時還是以靜態的展示為主,不過到了1996年的日本電子展當中,D-VHS終於可以看到動態的展示了。取名為D-VHS當然和VHS有很大的關聯,最重要的一點,傳統的VHS錄影帶依然可以在D-VHS錄放影機上播放。而D-VHS的錄影帶也和S-VHS的錄影帶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D-VHS錄影帶多了一個D-VHS的識別孔。
D-VHS所用的機械結構和VHS完全相同,帶數是每秒16.67mm,磁鼓的轉數為每分鐘1800轉。D-VHS可以分為STD以及ED兩種模式,採用STD時一捲標準的D-VHS錄影帶可以使用約5小時,而在ED模式時更可以錄下7小時的畫面。D-VHS內部也有應用到數位壓縮技術,使用的則是和DVD、DV完全相同的MPEG-2,由於D-VHS目前還是屬於Prototype試作機的階段,而且照目前的情勢看起來,D-VHS的攝錄機暫時還不會出現,初期D-VHS將鎖定使用小耳朵BS以及中耳朵CS的玩家,因為D-VHS可以直接進行數位對拷錄下從衛星發射出來的數位影音訊號,如果您想錄下衛星電視的節目,採用傳統類比錄影機的話一定會降低它的畫質及聲音表現,經由D-VHS錄下來的衛星節目只要再經過一台MPEG2解碼器就可以播放。